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7篇
  免费   521篇
  国内免费   78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99篇
预防医学   2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02篇
中国医学   2237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253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308篇
  2011年   343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71.
李静  刘玉明  刘庆华  李微 《中成药》2015,37(1):128-131
目的研究维药瘤果黑种草子中磷脂类化学成分。方法榨过油的瘤果黑种草子饼经95%乙醇提取,去脂溶性成分后,经MPLC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瘤果黑种草子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异株五加甲苷(1)、甘油(2)、1-油酰-甘油-3-磷酰胆碱(3)、甘油磷酰胆碱(4)、O-(1-丙三醇基)-O-(2-胆碱基)二硫代磷酸酯(5)。结论化合物3~5首次从黑种草属植物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72.
该文对小叶山葡萄地上部分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运用硅胶柱色谱,ODS中低压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分析型和制备型HPLC从小叶山葡萄60%乙醇提取物大孔树脂95%乙醇-水洗脱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利用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手段鉴定其结构分别为:(1)betulinic acid,(2)2, 2, 2'-bis(4-hydroxyphenyl)propane bis(2,3-epoxypropyl)ether,(3)eriodictyol,(4)trans-ε-viniferin,(5)(+)-cis-ε-viniferin,(6)kobophenol A,(7)ampelopsin A,(8)nepalenhenol,(9)cis-miyabenol C,(10)cis-vitisin B,(11)cis-gnetin H 和(12)(+)-hopeaphenol。化合物 2,5,6,8,9,10,11 均为首次从为葡萄属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化合物 3,7,12 为首次从小叶山葡萄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在作用浓度为50 μmol·L-1下,化合物 6,711 对MCF-7(乳腺癌细胞株)具有较明显的体外生长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66.58%,57.16%,52.84%。  相似文献   
73.
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聚酰胺柱色谱、半制备HPLC以及重结晶等方法对毛果鱼藤中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质谱、核磁共振谱等方法鉴定各单体化合物的结构。最后从毛果鱼藤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9个黄酮类化合物,依次为香叶木素(1),3, 3'-二甲醚-槲皮素(2),阿弗洛莫生(3),6, 3'-dihydroxy-7, 4'-dimethoxyisoflavone(4),飞机草素(5),7, 3'-dihydroxy-8, 4'-dimethoxyisoflavone(6),6, 4'-dihydroxy-7, 3'-dimethoxyisoflavone(7),5, 7, 4'-trihydroxy-3, 3', 5'-trimethoxyflavone(8),alpinumisoflavone(9)。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运用MTT法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 2 显示一定的抑制细胞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74.
建立测定麦冬药材中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 ophiopojaponin C,去乙酰基ophiopojaponin A, 3-O-α-L-鼠李糖-(1→2)-β-葡萄糖麦冬苷元5种成分的HPLC方法。采用HPLC-ELSD方法,色谱柱为Kromasil 100-5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溶液,梯度洗脱0~45 min,35%~55%A,体积流量1.0 mL·min-1;柱温35℃,漂移管温度100℃,气体流速3.0 L·min-1;进样量15μL。结果表明5种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各成分均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回收率在95.75%~103.1%。建立的麦冬皂苷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灵敏、重复性好,可应用于麦冬药材质量评价中。  相似文献   
75.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对小鱼眼草Dichrocephala benthamii全草的三萜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并运用质谱、核磁等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从小鱼眼草中分离得到9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香树脂醇甲酸酯(1),β-香树脂醇乙酸酯(2),β-香树脂醇(3),β-香树脂酮(4),3β-羟基, Δ11,13(18)-齐墩果二烯(5),Δ12-齐墩果烯(6),木栓酮(7),达玛烷二烯醇乙酸酯(8)和表木栓醇(9)。化合物 1~8 为首次从鱼眼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9 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 1 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76.
对毛酸浆的干燥宿萼95%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及反相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质谱、一维及二维核磁共振波谱等手段对这些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鉴定,分别为5-O-(E-feruloyl)blumenol(1),异香草醛(2),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3),对羟基苯甲醛(4),对甲苯酚(5),反式肉桂酸甲酯(6),7,3',4'-三甲氧基槲皮素(7),5,3', 5'-三羟基-3,7,4'-三甲氧基黄酮(8),danielone(9),5,5'-二异丁氧基-2,2'-联呋喃(10),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7~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7.
考察不同采收期何首乌中多元功效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何首乌药材的适宜采收期。采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MEKC-DAD)测定不同采收期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蒽醌类及儿茶素的含量,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多元功效物质进行综合评价。不同采收期何首乌中多元功效物质的含量呈现动态变化,二苯乙烯苷的含量11月份最高;结合蒽醌的总量11—12月份最高;儿茶素的含量在9月份相对较高;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显示,11月份采收的何首乌药材综合评价指数明显高于其他采收期样品。11月份为何首乌药材适宜的采收期,与当地传统采收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8.
采用硅胶、MCI、ODS柱色谱等色谱技术,从鸡尾木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并结合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山柰酚(2)、(+)-儿茶素(3)、秦皮苷(4)、原儿茶酸(5)、没食子酸(6)、没食子酸甲酯(7)、没食子酸乙酯(8)、罗布麻酚A(9)、巴卡亭(10)、酵母甾醇(11)、鞣花酸(12)、3,3’,4’-三甲氧基鞣花酸(13)、N-benzoylL-phenylalaninyl-N-benzoyl-L-phenylalaninate(14)。除化合物6以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6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 分离鉴定冈村凹顶藻中的倍半萜类成分,供抗菌活性筛选。方法 综合利用各种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利用光谱学方法解析化合物结构;选择4株真菌为实验菌株,对6个倍半萜进行体外抗真菌活性测定;选择2株细菌为实验菌株,对所有倍半萜进行体外抗细菌活性测定。结果 分离得到17个倍半萜,分别鉴定为海兔阿普里醇 (1)、劳藻过氧素 (2)、海兔阿普里醛 (3)、 α-异溴花侧伯烯 (4)、α-异花侧伯烯醇 (5)、花侧伯烯醚 (6)、月桂烷-11-烯-10-醇 (7)、劳藻酚 (8)、劳藻酚乙酰化物 (9)、去溴劳藻酚 (10)、异劳藻酚 (11)、异劳藻酚乙酰化物 (12)、约翰斯顿醇 (13)、帕西菲醇 (14)、10-溴-α-花柏烯 (15)、10-溴-β-花柏烯 (16)、9-羟基-3-氯-4,10-二溴-α-花柏烯 (17),并对所获得的倍半萜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结论 化合物5和7为首次从冈村凹顶藻中分离得到;应用1D和2D NMR首次对化合物6的1H和13C NMR数据进行了全归属;化合物5和13对光滑假丝酵母菌显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其MIC80值分别为1和4 μg/mL,与两性霉素B(2 μg/mL)和氟康唑(1 μg/mL)相当,而化合物2、8和9对新生隐球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化合物2、8~10、15和1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8和9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其MIC80值分别为2.3和10.5 μg/mL。  相似文献   
80.
系统综述了海绵Axinella属的生物碱、三萜、甾体等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抗菌、神经保护等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为该属海绵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用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